引子

担当就是为了把事情做成,担当力就是把事情做成的能力。然而人们对担当力却缺乏认识。展现了做事的激情就算有担当吗,事情做不成怎么办?做错后承担责任就叫有担当吗,事情没做成又有什么用?做到真正有担当,并不断提升担当力对于把事情做成非常重要。在本文中将提出担当力模型,将担当力分为5个级别,以帮助识别和提升担当力。

 

正文

担当力是把事情做成的能力,所以它既是能力的一部分,又与事情对应。

担当力模型中的事

担当力模型将事情分为4类,目标、责任、事情和任务。

首先是目标。这里的目标不是指做事的个人目标,例如我想加工资,而是这件事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。因为目标才会有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的机会。例如:某公司希望开发一个移动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,于是组建了一支开发团队。目标达成是做成事的唯一标准,即使移动应用开发出来了,但是并没有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,这个开发团队不能叫成功。

其次是责任。责任首先是要达成目标,参与的人之间的分工,例如某人是这个移动应用的测试人员。责任其次是如果事情做的不好,参与者需要承担的那部分责任,例如软件出现故障,测试人员会承担没有提前找出该故障的责任。

再次是事情。为履行责任,可以清理出一些主要的事情。例如为提前找出重要的故障,测试人员有两件事情要做,一件是测试分析,另一件是测试验证。有人说责任和事情加在一起特别想岗位描述JD,他们说的没错。

最后是任务。任务是责任、事情与具体的工作结合,有开始、完成的时间点,是计划的一部分。

 

担当力模型中的人

担当力模型将人的担当力分为5个级别。担当力的5个级别是包含关系,更高级别的担当力建立在较低级别担当力的基础上。

担当力的第一个级别是做任务,其特点是会去做,没有承诺,关键词:任务。处于这一级别的人主要关心任务的内容,他们会去做任务。他们不太关心整体计划和他们的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。他们会:1)做任务。他们可能存在下列问题:1)被动等待准备工作完成;2)不会主动暴露自己做任务的信息。

担当力的第二个级别是承担任务,其特点是遵照计划,按时按质,关键词:计划,相关人员。处于这一级别的人开始关心整体计划,开始关心哪些人和他协作,自己的任务和其他人任务的关联关系。他们会:1)积极做好和推进自身任务的准备工作;2)自己的任务出现风险时通知相关人员或求助;3)关注自己任务的完成标准,力求按时按质完成。他们能帮助:1)参与到计划制定和变更中;2)任务推进,帮助相关人员做好任务准备工作。他们可能存在下列问题:1)对计划外事件缺乏准备;2)工作职责模糊,对侵犯职责范围的事不能很好处理。

担当力的第三个级别是承担事情,其特点是我的事情,绝不推脱,关键词:分工。处于这一级别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分工,能够区分工作计划与完成分工职责间的关系。他们会:1)知道如何将事情划分成任务,共同制定计划;2)强调分工职责,对计划外事件按照分工职责处理。他们能帮助:1)计划推进;2)处理意外。他们可能存在下列问题:1)工作职责过于清晰,对职责范围外的工作不能很好处理;2)过分对事,爱遵循流程,稍显僵化。

担当力的第四个级别是承担责任,其特点是责任之内,尽心尽力,关键词:履责。处于这一级别的人开始关心如何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,开始意识到帮助其他人履行责任也是自己履行责任所需的工作。他们会:1)与团队一起梳理责任;2)处理意外。他们能帮助:1)观察履责情况,推动其他人员履责。

担当力的第五个级别是超越责任,其特点是为了目标,竭尽全力,关键词:目标。处于这一级别的人能够为了目标达成而奋斗,超越自己的责任范围。

 

担当力模型的由来

担当力的划分是被逼出来的。下面的案例你可能似曾相识,正是这众多案例带来的纠结,推动了担当力模型的出现。对下面的案例,你怎么看?

案例1:该员工的表现到底是好还是不好?

主管对某员工的表现表示满意,因为从各方听到的反馈都是该员工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。近期,主管想推进一种新的工作方式,主要由该员工完成,这时,项目经理提出了反对意见。“我对他没信心。”“为什么,他一直能完成工作,你好像不能信任他?”经过沟通发现,因为这位同学不能承担责任,项目经理试图让他承担事情的努力也失败了,在计划中安排了一些任务,他也只能完成部分任务。最后项目经理选择的方式是减少分配给他的任务,并且不断跟踪完成情况。对他来说,所有交给他的任务都完成了。他的表现是好还是不好呢?

案例2:擅长沟通的人升职更快?

某技术男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怀才不遇。他有一位朋友,以前不是IT专业毕业的,跨行过来从测试开始做。结果短短几年测试、SQA、测试经理,这位同学不断升职。反观自己,该技术男很不服气,一定是她和领导关系好。不久后,两位都离开了原来的公司,结果技术男一直发展不顺利,而另一位同学则一直顺风顺水,在多个公司深受领导重用。技术男服气了,原来能称作本事的不仅是专业能力啊。

案例3:我们用了Scrum,为什么人们不愿去认领任务?

某公司顺应潮流,上马了Scrum,但是发现人们都不愿去认领任务。该公司管理层得出结论,我们的人素质还不够,还不能用敏捷,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模式吧。

案例4:公司培训搞得热热闹闹,来的人却寥寥无几,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提升自己的能力?

每年的员工调查里面都有一个意见,公司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。而且公司每年的分析里面也指出人员缺乏足够的能力。于是不少公司都有了技术大学,有了E-learning平台,选拔了一堆讲师,周周都有培训。然而,来的人却寥寥无几,到底有多少人从这些培训中得到真正的收益?公司从其中得到了多少收益?

案例5:“挑战者”号航天飞机的故事——来自《程序员的职业素养》前言

Bob大叔是软件研发界的大师,他是怎么看专业程序员的呢?1986128日,挑战者飞机失事,七名航天勇士魂断苍穹。Bob大叔在书中这么谈职业素养:“而那些工程师呢?当然,工程师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。他们通知了管理人员,并且极力捍卫自身立场。他们经由适当的渠道,调用了所有合适的沟通协议。他们做了在体系内力所能及的事情,只是最后不得不听从领导的决定。因此,看起来工程师可以毫无愧疚地置身事外了。但是,我不知道那些工程师之中,是否有人会躺在床上夜不能寐。”